向复旦榜样学习!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李伟

2281

2022年06月08日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近日,共青团中央公布了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我校化学系副主任、教授、博生生导师李伟老师获此荣誉。

李伟,男,汉族,1986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化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开展我国先进材料研发和能源高效利用研究,自主研发的核壳结构介孔催化剂已实现千吨级生产,推广后每年可为国家创收近百亿元。连续三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荣誉。

一、勤勉钻研明志向,多载沉潜精学问

李伟勤奋好学,对化学兴趣浓厚、情有独钟。大一开始接触科研,并逐渐明确了自己从事科研的志向。除了上课时间,他基本全部“泡”在实验室,当时实验室条件简陋,没有能用于高温高压反应的水热釜,他独辟蹊径将高温反应过程分步进行,在较低的温度下利用矿泉水瓶作“反应釜”,合成了结构新颖的氧化物纳米材料,并发表了两篇SCI论文。

本科四年,他勤勉钻研,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也对科研充满了激情。2008年,年级成绩第一的他保研到复旦大学化学系,加入赵东元院士课题组,从事最前沿的介孔材料研究。

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它们都是无孔不透气的。他在想,如果在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上造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介孔,一定能对其性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更多奇妙的应用。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了多种合成方法,尝试了无数次实验。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心里出现过紧张和迷茫,但他一直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他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实验,每天早上8点进入实验室,深夜1点才会离开。在读博的五年时间里,他几乎不给自己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其中三个春节假期都扎根在实验室里。

转机来自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天,他在组装实验室新买的柜子时,突然想到能不能像装配柜子一样,在微观世界里,将介孔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过程也分为一个个模块,分别控制,流程化管理。按照这个思路,他尝试了数月后,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模块化组装新策略,创制了系列结构可控的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及其界面反应规律。研究成果已被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引用及跟踪研究,开创了介孔材料领域新方向,引领了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研究热潮。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了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二、心系社会造孔材,独树一帜拓新区

李伟不仅追求真理的彻底性,更追求信仰的坚定性。积极加入党组织后,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关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将介孔材料应用于更多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

2014年博士毕业后,李伟分别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韩国基础科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他放弃国外知名大学教职的邀请,回到中国,继续从事介孔材料研究。

面向石油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大需求,他创新研发了核壳结构介孔催化剂,与中石化合作,攻坚克难,实现了催化剂千吨级生产,并在齐鲁石化56万吨级的石油炼制装置上稳定运行5年,效果显著。据权威测算,相关技术全国推广后,每年可增产约150万吨航空煤油和柴油,为国家创收近百亿元,为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做出贡献。

面向社会发展需求,他努力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发了介孔碳基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和长寿命储能设备,并成功将其应用在上海世博会超级电容器城市客车、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节能电梯等产业中。面向5G印刷电路板的应用需求,团队研发的低介电常数介孔材料性能远超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已获得近十亿元的意向订单。

面向绿色中国的发展需求,他应创新所求,开发高效介孔钯碳催化剂,实现规模化制备,已被广泛应用在含氮杂化药物和农药的绿色合成领域,带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成功上市。面向国家“双碳”目标,他调整研究方向,研发液体介孔材料,将塑料等废弃物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为国家炼制“聚宝盆”,将固体废弃物替代化石资源,实现变废为宝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三、承先启后促发展,诲新不倦造英才

李伟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追求。在所专注的介孔材料领域,坚持每周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打造了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点亮着学生理想之光。

如今,他的研究生里面,最小的已经是“00后”了。面对开放多元的一代,他始终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励学生勇于创新,鼓励学生专注于一件事上,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他坚信,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2021年他指导学生分别获得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和铜奖各一项。教书六年,他已经培养了5位博士后、10余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从事介孔材料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相关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青年学者,李伟始终保持着科研初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于我国先进材料研发和能源高效利用研究,攻坚克难,坚持创新,发展变革性材料和技术;作为青年教师,李伟始终恪守育人职责,传道授业解惑,为国家与时代的发展培养新青年、新人才。

  

编辑:组织部队伍建设办公室

审核:王睿


友情链接